继2014年5月15日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原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傅水根教授在我校“教学名师讲坛”中为师生作《成就工程创新人才
应从工程实践开始》的专题讲座后,9月29日,机电工程实践中心在国庆假期来临之际召开了机电工程实践中心系列讲座二。林有希主任作为教育部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会上作了《工程训练与工程训练中心》的讲座,中心全体教职工聆听了讲座。
在讲座中,林有希教授以我校从金工实习基地发展成为全国示范中心为例,用详实的事例和数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我国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成果、工程训练课程的改革历程,向在座的全体教职工通报了高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宣告工程训练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流入位,工训教学及工训中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林教授在讲座中详尽地分析了工程训练课程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和特点,说明了工程训练课程的通识、专业、创新的三大教学属性。工程训练与金工实习渊源深厚,但绝不是金工实习的升级版,它具有两个核心特性——实践性和工程化。为适应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属性,林教授对实践教师提出工程化的要求:首先,通过的团队的自我优化培训、与企业的横向科研课题合作、科研创新、培训等等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工程素质;其次,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手段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和“示讲示演”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环节,提高设备的教学使用率;第三,在实现教学三大属性时,应明确课程目的,即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服务。林教授风趣地说,素质是人所表现的内在品质和作风,也就是如何做事、做人,工程类学生要增强人文素质培养,要学一些跑跑跳跳、吹拉弹唱;工程素质培养,就是教学生“做事”的条理性、可实现性以及效率、经济性等等,作为我们以工为主的高校,要适时地为学生植入“工程基因”。
作为教指委委员,林教授站在全国的高度分析了目前国内工训中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定位问题、队伍的可持续问题、资源建设配置的平衡性问题、科研实践创新问题等等,从而剖析我们中心发展的方向——工种系统齐全、设备技术先进、工程实践真实,计划打造两个亮点:
1)针对目前国内“重冷轻热”,热加工发展薄弱的问题,决定打造热加工示范生产线,采用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式,引进具有技术成长空间的企业与中心合作,分三个层次与实践教学融合,带入企业真实的科研项目,老师、企业专家、学生共同参与,形成导师带博士生、博士生带硕士生、硕士生带本科生,机、电、管理等多学科、多层次学生、老师共同组成的研究创新团队,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在生产示范线与创新工作室中进行创业意识的深度训练,弥补现有校外训练基地逐渐萎缩的问题;带入企业的生产模式,营造真实的科研、工业环境,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企业导师、中心实践教师、学院理论教师三师协作,完成了学生在企业环境的实践锻炼以及非工程类学生的实践过程体验。
2)增强学科引领作用,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中央地方建设的契机,打造智能制造数字化生产系统示范平台,建立具有先进制造技术理念、集加工、管理、物流为一体的现代制造生产平台(微型智能企业),增强中心多学科融合的能力,提高中心科研、创新服务的能力。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心50多位教师在林有希教授严谨缜密的思维、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下,系统地了解了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以及工程训练课程改革方向,深刻认识到作为实践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研究,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和实践型的实践教师(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合格的工程教育者)。
